新闻动态

从美国和日本楼市泡沫破灭的历史,推导中国房地产未来走向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8:01    点击次数:133

1

1920年,佛罗里达州的查尔斯·庞兹,那个搞出“旁氏骗局”的家伙,最终被关进了监狱。他在里面待了整整五年,才终于重获自由。

这个一心想快速发财的老江湖,对白白浪费的五年时光深感后悔。他回到自己熟悉的佛罗里达,摇身一变成了地产界的新贵。通过编造假身份,他向投资客们开出了诱人的条件:只要拿出10美元,短短两个月就能翻三倍,净赚20美元。

尽管这个圈套显而易见,依然有不少人掉进了陷阱——他们坚信房地产能带来惊人的财富。这充分反映出当时佛罗里达房地产市场的狂热程度。

1926年,一场猛烈的飓风突袭迈阿密,导致超过百人丧生。别墅的屋顶被狂风卷走,花园里到处是散落的残骸。这场灾难让佛罗里达的房价瞬间暴跌,短短时间内,155家银行倒闭,无数人损失惨重。就连当时财力雄厚的银行巨头Wesley D. Manley也因这场打击精神崩溃。

全球首次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灾难性事件中,被誉为“庞氏骗局鼻祖”的庞兹,又一次栽了跟头。

庞兹对房地产情有独钟,主要是因为这行当本身就特别适合搞"拆东墙补西墙"的把戏。听说那会儿炒房炒得最凶的时候,全球的有钱人都带着大把钞票赶过来,他们连房子长啥样都懒得看,随便买张"购房资格证"就等着找下家接手了。

高峰期那会儿,房子的购房资格一天能倒腾八回,每倒一次价格就往上涨一截。

这就让人纳闷了:为啥美国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土豪?

一战爆发导致了这一切。

在短短五年内,美国工业总产值从250亿美元飙升到640亿美元,百万富翁的人数增加了1.7万。战争结束后,美国继续向欧洲提供“胜利自由”贷款。由于欧洲工业尚未恢复,他们只能利用这笔贷款到美国大肆采购。

美元大量涌入市场,钱变得不值钱,物价自然水涨船高。为了控制局面,美国官方不得不采取对策,一方面刺激房市发展,另一方面设法让富人的资金留在特定领域,避免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。

那时候买房卖房基本是富人的专属活动,普通美国人根本不用为住房发愁。正因如此,风景优美的迈阿密成了地产泡沫的焦点地区——沿海一带建满了各种高档住宅,有地中海风情的豪华庄园,也有都铎式样的精致别墅,这些建筑沿着迈阿密的海岸线一字排开,处处彰显着奢华气派。

这次金融危机对普通百姓的冲击并不大,而那些炒作的富豪们虽然损失了一些财富,但远不至于伤筋动骨,反而对市场长远发展有利。正因为如此,即便上百家银行接连倒闭,美国政府也选择袖手旁观,没有出手干预。

在飓风肆虐后,其他州不仅没有伸出援手,反而散布谣言,声称迈阿密出现了攻击人的巨蜥,连基本的肉类供应都成了问题。更过分的是,他们还通过立法,阻止资金流向佛罗里达,导致大量资金被困在迈阿密的海滩上,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这场经济危机看似是美方精心设计的陷阱,其主要目标就是让那些靠运气发家的富豪们手中的现金大幅缩水。

泡沫的爆发点这次没选在热闹的纽约,反而落在了偏僻的迈阿密,这背后自有道理。那些从欧洲来的有钱人和刚发家的暴发户,因为没啥根基,才愿意跑这么远,到南边两千公里外的“黄金海岸”去炒房。

从常理来看,美国政府维护资本家权益,怎么会突然对这些有钱人下手呢?

当时人们还没看清美元泛滥会带来什么后果——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崩盘后,海量美元涌入了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。

大量美元涌入实体经济,导致产能严重超出需求,就像教科书里记载的倒掉牛奶、烧毁小麦的故事一样,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。

大量美元涌入股市,带来了更大的冲击。与房地产市场不同,股市投资几乎没有任何限制,普通百姓都能轻易进场。在巨额美元资金的推动下,美国股市不断攀升,民众纷纷借钱炒股,这种疯狂行为最终在1929年彻底崩盘,引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。

这轮美国房市泡沫的破灭,反而给经济带来了积极影响。要是没有这次调整,金融风暴可能会更早爆发,破坏力也会更加严重。

简单来说:市场上钱太多,经济太热,要防止物价飞涨,炒高豪宅价格让那些有钱人掏腰包,反而对整体经济有好处。

政府发行的货币都是合法流通的,那些靠自身能力发家致富的人,也是正大光明地赚到了这些钱,总不能硬生生把这些资产收回来销毁吧。

2

1926年,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,但对普通百姓影响不大,毕竟他们根本负担不起那些高档住宅。

即便是最基本的住房需求也几乎没受波及。举个例子,特朗普的爷爷当初只凭几千美元积蓄和几块小地皮,就在纽约搞起了平价住宅项目。他不仅没被经济泡沫拖垮,生意反而越做越大。

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艰难岁月里,特朗普家族逆势而上,持续拓展商业版图,最终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地产帝国。

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·席勒在其著作《非理性的繁荣》中分析称:上世纪20年代期间,美国的房价走势基本保持平稳,没有太大起伏。

富人们炒房的热潮,对普通人买房的市场影响并不大。

倒霉的往往是那些没靠山的暴发户,他们要么是刚搬来的外地人,要么是敢冒险的炒家,这些人没根基没门路,成了经济调整中的炮灰也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
掌握了这些背景知识后,重新翻阅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,你就能理解这部作品为何能在那个年代引发强烈反响,一跃成为"喧嚣年代"最具话题性的文学爆款。

盖茨比出身贫寒,在一战期间晋升为军官,战后靠倒卖酒类发家致富,置办了一栋气派的大宅子。结果他在自家干涸的泳池边,被老牌富豪汤姆设下圈套,用枪夺去了性命。

这本故事平平无奇的小说,怎么就在那会儿让那么多人感同身受呢?

现实太残酷:那些追求“美国梦”的新贵们,在政府和传统势力的夹击下,奋斗一生却难逃失败,最终名誉扫地,下场凄凉。

这简直跟现实一模一样。

经过这次风波,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兴富豪们变得精明起来,他们明白炒房时不能单打独斗,必须拉上普通老百姓一起参与。

美国幅员辽阔,普通百姓和有钱人大多选择住在低矮的房屋中,富人区和普通住宅区划分得很清楚,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并不容易。

然而日本的情况截然不同,国土狭小人口密集,居民普遍住在高楼里。富人和普通打工者的房子差别不大,主要就是面积有大小之分,这种模式操作起来特别简单。

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日本城市地区掀起了一股全民购房热潮,短短20年内房价飙升了44倍。人们普遍认为,房产是稳赚不赔的投资。为了迅速致富,许多普通民众不惜借下高额债务。

1990年,日本的房价涨到了历史最高点。那时候,东京一套普通住宅的价格甚至能卖到三四千万美元。有人开玩笑说,如果把整个东京卖掉,换来的钱足够把美国全买下来。

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崩盘,东京的房价在短短三个月内狂跌65%,很多人辛苦积累的财富瞬间蒸发。这场危机让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,至今仍未完全恢复。

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源并不在房地产泡沫,真正的原因在于苏联垮台后,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大幅降低。加上七八十年代印了太多日元,这些钱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,只能想办法让它慢慢贬值,否则一旦引发经济崩溃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通过大肆炒作推高房价,再亲手捅破这个泡沫,把政策失误的锅甩给房地产市场,尽管经济没什么起色,老百姓的日子勉强还能维持。

要是让巨额的日元在市场上随意流动,引发经济崩溃,不仅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,甚至可能引发民愤,让那些负责管理的人成为众矢之的,面临公众的强烈抗议。

3

中国房地产市场接下来会如何发展?

历史总在不断重演,今天发生的每件事都能在过去找到影子。

自打咱们国家打开大门搞建设以来,短短四十载光景,就从一个制造小国摇身变成了全球制造中心。现在咱们的工厂生产能力,足足抵得上美国、日本和德国加在一块儿。可想而知,在这快速发展的年头里,咱们印的钞票可没少往外发。

全球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双重冲击下,市场从繁荣转向低迷,大量闲置资金该何去何从?

最理想的方式是推动一次全新的产业变革,建立一个创新的经济增长点,把这些过剩的资金有效引导过去。这是最优方案,如果能够成功实施,房地产市场就不用承担巨大的风险压力。

走这条路简直是难上加难,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,还得靠周围环境配合,再加上个人努力才行。咱能不能碰上这样的好机会,还真不好说。

要是新兴产业带不动经济,房地产终究还得扛起它天生的担子——说白了,这行当从诞生那天起,就注定要消化掉大量资金。

做该做的事,没什么好丢脸的。

中国的制度优势非常明显,对市场的调控能力远超日本,即便我们遇到类似的经济波动,也不会像日本那样陷入困境。

假如这个道理说得通,咱们就能得出一些有边界的推断。

首先,大城市的刚需住房,特别是那些发展完善的区域,风险相对较小。这并不是因为地段特别优越,而是由于这些地方的购房者大多是普通居民,而非投机者。这些居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石,他们的基本权益必须优先得到保障。

其次,县城的房产投资风险较高,这并非由于人口外迁或经济衰退,而是因为当地生活成本低廉,居民有多种选择,即便返乡务农也能维持生计,因此这类地区往往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。

第三,新开发区和富人区的豪宅其实隐藏着不小的隐患。普通家庭很少会选择这些地方安家,更多是炒房客的聚集地。既然是投机行为,风险自然由他们自己承担。至于那些富人,他们手头资源丰富,房产只是其中一部分,特别是那些新晋富豪,即便资产缩水,对社会的冲击也不大,甚至可能缓解一些贫富矛盾。如果要进行货币调控,这类人群显然是最不稳定的因素。

再提醒一下:真正让人担心的,不是住宅建筑的问题,而是那些在过去二十年里翻云覆雨的私营房地产公司。

如今这个局面,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?

都是你们这些不守规矩的商人惹的祸!
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


上一篇:书友推荐《重生之幸福人生》高分场景令人心动不止
下一篇:涉核,中国、沙特签署合作备忘录